台灣區航太工業同業公會
Taiwan Aerospace Industry Association

觀點-軍機競賽 韓方後來居上

2015/12/28

觀點-軍機競賽 韓方後來居上

台、韓的軍機競賽,韓國從早期落後台灣一大截,不僅曾聘請台灣顧問團蒞臨指導及提供諮詢,甚至還曾砸下重金,挖角台灣航太人才;如今,韓國政府及韓國航太工業(KAI)公司合力發展韓版軍機成績,已後來居上,今非昔比,並取得「後發先至」有利競爭優勢。

翻開台灣早期軍機發展史,台灣研製軍機能力,堪稱亞洲地區的佼佼者。漢翔航空工業的前身─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簡稱航發中心),在1988年研發完成IDF戰機出廠,由前總統李登輝親自命名為「經國號」戰機,並進入先導生產及量產,之後陸續移交空軍服役,成為當時空軍的主力戰機。


1989年,航發中心又完成自強號(AT-3)高級教練機生產,並移交空軍服役,讓台灣研製軍機能力,在全球已打響名氣,讓台灣軍機人才與研發能量,頓時成為當時南韓學習對象。

漢翔總經理徐延年表示,1992年,南韓展開先導教練機研發計畫,參與合作廠商的美商洛克希德馬汀(Lockheed Martin、簡稱洛馬),提供技術支援,並建議由漢翔前身─航發中心出面進行相關服務。

1996年,當時隸屬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的航發中心,正式改制成立漢翔航空,改隸屬經濟部,並朝向民營化發展,經營策略由原專責軍用航空,再轉型跨足軍、民航空領域。

徐延年透露,1999年,漢翔組成顧問團遠赴韓國提供諮詢,在交涉過程中,顧問團可明顯感受韓國當局推動航太產業的決心。

當時,韓國政府不僅要求韓軍方全力配合,更主導三星航太公司、大宇重工航太部門、現代宇宙航空公司等三方合併,組成韓國航太工業公司(KAI),讓KAI以政府為後盾,研製T-50高教機。

如今,在南韓KAI與韓國航電系統製造商LIG Nex1公司等兩大公司營運蓬勃發展下,韓國自2010年起的航空產業年產值,年年都超過台灣,值得我政府與航太業重視與借鏡。

相關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28000055-2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