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區航太工業同業公會
Taiwan Aerospace Industry Association

臺廠生存戰 搶灘「智慧製造」

2017/9/6

能力雜誌2017年9月號 【採訪整理/林哲生 攝影/陳正興】

日前由外貿協會主辦,經濟部航空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及臺灣區航太工業同業公會共同協辦的「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與「臺灣無人飛行載具展」圓滿落幕,連續3日展期吸引超過3萬名的國內外參訪者,更有包含37國共277位國外買主來臺參觀,其中,國防科技與航太產品更是展覽的主要賣點。但在熱鬧喧騰的背後,投身畢生心血的業者又是如何看待臺灣航太業的現況?臺灣區航太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廖榮鑫,同時身兼國內航太業領頭羊漢翔公司董事長及「臺灣航太產業A-Team 4.0聯盟」會長三重身分,他認為隨著國外各自依靠「智慧製造」或是更具「廉價勞力」誘因的國家,正逐步壓縮臺灣航太業者的生存空間,未來,由政府扮演幫助產業生存的最大推手,已是刻不容緩。

由於臺灣目前在全球航空產業中,主要的業者多半仍停留在委託代工(OEM)的層級,要像漢翔這樣承接部分設計加工(ODM)訂單的廠商為數不多,因此,臺灣航太產業如果想要爭取國際訂單,大幅提升設計能力也是不可或缺,此外,政府能否擔當起扶植產業的重要角色,也是臺灣的航太產業引頸期盼的關鍵之一。

共好精神 臺廠別再自相殘殺

廖榮鑫認為擁有豐富資源的漢翔確實責無旁貸,應該多出一點心力,「漢翔從過去軍方的時代,進入到經濟部的時代,然後3年前進入民營化,我們從政府、社會、產業獲得資源,當然要盡一些責任。」但他強調,他們也沒有大家想得那麼高尚,只是覺得應該有那個能力提供一些協助,他認為由漢翔主導的「臺灣航太產業A-Team 4.0聯盟」就是要打破政府、民間的限制,帶領會員走向國際市場,「比較高的境界大概就是『共好』的精神,大家都好嘛,而不是在紅海裡面搶破頭,你爭我奪,臺灣常常這樣,自己內部殺半天,到大陸也殺,到海外也在殺,最後的結果是什麼都沒有,人家也看不起你。」

10倍困難 品質+交期+成本

那麼,臺灣航太產業究竟在發展腳步中面臨甚麼困境?廖榮鑫舉漢翔為例,「2年多前從軍中退休到漢翔公司,我一來就看到,我們政策上就是因為在產業或國防上沒有延續,所以我們做完IDF以後,到現在為止,除了提升IDF性能外,其實沒有任何的Case,等於是空的東西,政策上也沒有續推,」漢翔的處境,其實就跟其他承接國防業務的航太業者一樣,當專案結束旋即面臨沒有案子可做的營運窘境,他說,這次高教機案能夠成功,也是過去一年從政策上盡可能全力配合,中間必須說服自己、立法委員、經濟部、國防部甚至是大眾,才有今日初步成果。

「整個國家的政策不管是國防或是產業(航太),如果沒有辦法能夠延續,那最後其實是空的。另外,我們看到全球航太產業都在建置供應鏈,比較大的飛機製造公司恐怕有4、5萬家的供應商,供應鏈都會選擇2個或3個商源,也就有競爭問題,在品質上、交期、成本上都會有壓力,而臺灣在航太的競爭力其實正在下降。」廖榮鑫舉例,3年以前漢翔的接單率大概有10%,100張單子大概會有10張成功,可是近3年只剩6張,「那些94張沒有辦法接下來的原因,有93%是成本的關係,所以我們講品質是1倍的困難,加上交期可能變3倍的困難,再加上成本就變成10倍的困難,難度不是用累加去算,而是用等比級數增加。」


A-Team 4.0 讓臺灣民間航太打群架

想做航太生意,沒有認證就寸步難行,即使是漢翔也不例外,「很多官員說我們多厲害,製造多強,但要進入航太產業,就是要有認證;漢翔有939項特殊製程認證,每一項認證都非常辛苦,它給你12個月、給你24個月(效期),所以漢翔幾乎每個禮拜都有那些大廠來公司做認證,認證就是要花錢、找專家來訓練,沒辦法拿到航太認證,根本沒辦法做航太生意。」正因為連漢翔都如此經營不易,廖榮鑫決定跳出來,提出臺灣航太4.0的概念,希望能夠跨界整合,從原物料到工具機都涵蓋,並籌組「臺灣航太產業A-Team 4.0聯盟」來凝聚進軍國際市場的力量。

他用「共好」的概念為航太界找出路,透過「臺灣航太產業A-Team 4.0聯盟」來操作更整合力量打群架,讓世界看見臺灣民間的航太能量,「A-Team 4.0要做工業4.0、要做智慧機械,有3個關鍵要素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把這3個要素結合一起是無法嘗試的,第一個就是人才的整合:像我們智慧製造這塊,需要的是電機、機電、資工、材料、化學加上漢翔強勁且很有經驗的專業生產技術,也就是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要把它們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效果;第二個是跨界:如果單一廠商沒辦法做到,就要想辦法把它們(廠商)併在一起,這是很重要的觀念,另外還要有足夠的練兵場,像我們蓋一個爐灶,一定要蓋得很像樣,讓大家都能在裡面燒柴;第三個是柴火,你要有柴火才能燒得旺。」

廖榮鑫解釋,柴火來源第一個是從國外接單,「當漢翔在國際上跟人家比價贏了,把單接回來,再讓國內廠商幫我們做,這個產業鏈才能很快成形。」第二個則是像國內高教機的國機國造,「我們從去年開始一直跟政府講,國機國造600多億元,最起碼至少會有一半留在國內,像工模具、軟硬體、測試、零件製作組裝都可以在臺灣做,這數字非常非常大,更重要的概念是,要經過這個過程,國內廠商才有機會進入民機市場,」他說漢翔過去AT-3、IDF就培養很多供應商,如果沒有這些機會練習,廠商可能就會倒閉或是因為技術沒有提升,無法承接更多民機的訂單。

智慧製造 效率激增 不當落後者

臺灣去年航太業產值達1,002.79億元(製造占比約4成、維修約6成),創下歷史新高,廖榮鑫指出主要成長的區塊以航太維修為主,未來若要提升產值,由漢翔主導並持續推動「臺灣航太產業A-Team 4.0聯盟」將是具體策略,為讓國內航太技術朝高值化及智慧化製造方向發展,也將搭配高教機整體製造過程廣泛採用智慧機械,提升生產效能,並推動系統件平行開發,技轉業界,以利帶動國內廠商進入國際民用航太供應鏈,由零組件提升到組合件的能力。

由於國際航太大廠奇異(GE)、勞斯萊斯(Rolls-Royce)公司已開始將3D 列印技術運用於發動機零組件,取代過去的傳統模具與CNC製造方式,預估這項創新技術將逐步成為未來製造趨勢。臺灣航太業除了加速跟進外,在航太智慧機械、智慧製造相關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也是一大重點,比如聚焦於航太複材加工機(製程)智慧化及國產化、發動機機匣製造整線智慧化及價值供應鏈、機器人航太智慧製造整合與檢測系統發展⋯⋯等,都是臺灣航太業必須不斷精進的要項。

其中,在智慧製造的腳步要格外加快,廖榮鑫說:「為何要做智慧製造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其他國家也這樣,我們去拜訪幫波音、Airbus組裝的庫卡(KUKA)、EI這2家公司,它就秀給我們看,它組裝零件的效率大約是現在成熟技術員的40倍,而未來飛機的急迫性需求是過去的4倍,民營機是過去的5倍,怎麼做到呢?只有用更有效率的智慧製程去提升,像是運用智慧手臂才能做到,這個道理顯而易見。」

他同時也指出,原物料占漢翔成本50∼55%,過去買的原物料99%都是進口的,如果再加上人事成本,毛利變得很低,根本就是黑手,因此A-Team 4.0聯盟會持續推動國內原物料供應商成為國際大廠之合格供應商,降低成本壓力。

專家人才荒 業者自救卡實在

由於航太在所有產業裡面擁有最嚴謹的過程,所有細部、流程、規範的要求也都採取最高等級,過程辛苦,但只要跨越了門檻障礙,技術優勢就能大幅領先,廖榮鑫舉例說:「就像高教機的零件,它如果能把鈦合金做到航太等級,身價就不凡,過去鈦如果放在汽車上,可能是1塊錢,飛機上也是1塊錢,卻是用美金計價。」

但他同時也提出警示,目前政府與學界真的能稱得上航太專家的人寥寥可數,國內航太業者如果無法獲得政府明確指引,業者恐怕還是得自力更生,因此,他才另以「臺灣航太產業A-Team 4.0聯盟」整合業界力量,透過為會員輔導上課、安排業者參訪示範工廠,了解工業4.0的運作及趨勢,讓業者更加清楚智慧機械設備與工業4.0如何整合,好趕上國際潮流的競爭態勢。

「我們面對未來航太競爭只有3個步驟,第1個是創新,所有的流程、製作要創新;第2個就是要智働化、智慧化,第3個是如何把產業鏈串聯在一起。」廖榮鑫直言不諱地說,這比想像中還要難,如果不是靠著一份使命感去做,很難克服業者間的猜忌與複雜的政治問題。出身空軍飛官的他曾說,人們都希望可以保留一片美好的藍天,而他現在所做的,或許正是為臺灣航太業裝上得以飛翔的羽翼,好與世界各國在同樣的湛藍晴空上,一決高下。

相關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868/268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