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區航太工業同業公會
Taiwan Aerospace Industry Association

AI導入供應鏈 重寫製造業生態

2017/12/15
41514_01.jpg
41514_01.jpg

2017-12-15 遠見

AI人工智慧來了,正逐步改變全球產業發展的遊戲規則!2017第15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首場專題論壇便以「搶攻AI 智造出擊」為題。

由國立清華大學清華講座教授簡禎富擔任主持人,與談人包含前行政院院長、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董事長張善政、漢翔航空工業董事長廖榮鑫與台達電子執行長鄭平。涵蓋產、學經驗,從傳統製造與電子科技不同角度,剖析AI未來發展,以及台灣企業該如何站上這波AI大勢。

雲端科技、大數據、人工智慧,促使製造走向平台化。簡禎富認為,這不僅是製造管理的問題。工業4.0的發展,已從過去生產機具的轉變,變成商業模式、平台轉變與產業生態系統的競爭。

張善政分析,台灣市場小,發展人工智慧,不一定要自己開發平台,而是善用已有工具,發展「應用端」才是台灣優勢。

廖榮鑫強調,要在航太市場競爭,關鍵就是發展智慧製造。他將國防自主、智慧製造、整合供應鏈視為上任來最重要的三項任務。

鄭平從近兩年公司營運,分享台達整合智慧運用的know-how,走向提供新商品服務的歷程。他透露台達已建立軟體數據分析團隊,持續改進智能製造。以下是論壇精采摘要:

簡禎富:產業拚轉型 先擁抱AI

最近在推動工業4.0,回顧過去幾次工業革命脈絡,1.0和3.0屬於技術革命,包含蒸汽機、電晶體、數位的革命,2.0和4.0更多是商業模式、平台、產業生態系統的競爭。

美、德等先進國家,近年都重新宣示將把在新興國家10%的製造生產拉回國內。這對台灣、大陸、東南亞國家產業發展會帶來影響。

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製造平台化的趨勢,讓某些公司成為改變現有遊戲規則的人,改變當今製造是由華商或華人主導的生態系統。

智慧製造並非製造管理問題,也是生態系統的競爭,業者要整合供應鏈做到共同發展。不只科技業,傳產業也要思考如何應用人工智慧升級轉型。

我在科技部工業工程學門當召集人,發現全球AI專利排名前20大,沒有台灣公司和研究單位,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AI發展,台灣須及早跟上腳步。

張善政:AI將精簡人力而非取代人力

面對人工智慧,台灣發展策略是什麼?首先,要趕快投入應用端研究,人工智慧的未來價值一定在應用,像智慧製造和健康照顧領域,要趕快開發。

從商業來思考,台灣就算開發工具,無法打入國際市場也沒用。導入現有人工智慧平台工具作為基礎,把我們的應用架上去。根據實際應用情況再改造,是比較可行的機會,不需從零開始。

台灣硬體很強,但電腦硬體製造多年,卻沒有做出自己的CPU,表示硬體製造背後需要經濟規模才能撐起。台灣產業界要跳脫硬體思惟,趕快發展各行各業的應用,才是未來人工智慧價值所在。

第二個思考是,大家常問人工智慧會引起失業嗎?從AlphaGo下圍棋贏棋王可發現,電腦的某些棋步是人類永遠不會的。換句話說,人工智慧有比人類更厲害的學習成果。

厲害的醫生從掃瞄照片判定乳癌的精準度有七成,但Google的智慧軟體可以做到九成,有兩成人類所做不到的。這部分現在還是個黑箱子。

如何把深度學習的黑箱子透明化,找出人工智慧比人更智慧化的那一塊,就能讓人變得更聰明。

人會失業嗎?可能會,但高階人力,如富有經驗的名醫,可藉由人工智慧回饋到人身上,做更多事,而不是取代。

推動智慧製造,中小企沒有政府的策略輔導是起不來的,政府要搭好基礎建設。加上大企業一起拉抬供應鏈,重新檢視商業模式,才有辦法趕上。

科技智慧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比方台哥大基金會在偏鄉教小學二、三年級學生寫程式,不會英文也可以學,連老師都覺得學生比他厲害,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對老師也有價值。

廖榮鑫:智造為航太業打穩根基

全球航太市場非常競爭,除品質、交期外,最重要的是成本。業者為了接單,通常只能先接受空中巴士和波音等大公司降價要求,再調整成本結構。

所以漢翔最主要的三個任務,就是國防自主,包含國機國造和新式高教機的自研自製;智慧製造以及有效整合供應鏈。

漢翔近7000名員工,每天電腦手機平版打開的第一個畫面,就是倒數首飛日,2020年6月30日新式高教機要首飛。過去做IDF花九年,現在高教機要用三年時間完成。新式高教機創新採用3D設計,共有一萬個零組件,能做到分與偕同製造。也引進新材料、新技術,從設計開始就要有創新概念,把十件變成一件完成。投入智慧製造,包含智慧化機台和管理,掌握生產狀況。

當年IDF培養出1000名工程師。高教機計畫招700工程師,以建立航太業的人才庫。但台灣航太產業仍有一些問題,例如漢翔年營收270億,往下幾乎沒有超過10億規模的公司,產業鏈缺一大塊。

再來是成本。漢翔九成原物料進口,原物料就去掉五成多利潤。且航太業門檻高,有一堆認證和各家企業認證。漢翔就有940個左右特殊製程認證。

過去接單比例低於一成,94%都跟成本有關。若做好品質是一倍的困難、交期則是三倍困難、加上成本因素就變成十倍困難。還有安全、存貨、品質系統等因素要考量。

所以漢翔整合原物料、工具機業者,籌組航太A-team 4.0,現共有330個會員,橫跨生產製造到物流業者等。台灣唯有做好創新、自動化、供應鏈整合,才能站穩航太腳步。

鄭平:產線自動化 省人力、簡化流程

過去電子業談自動化生產有難度。因為電子產品少量多樣,產品生命週期短,往往自動化設備做出來,機種一改變,設備又被淘汰了。但工業4.0強調能做彈性生產、少量多樣的智能製造系統。

台達進入工業自動化領域有20多年,投入各種元件整合,改善機電搭配達到高效能,加上機械手臂的誕生,更利於降低成本。做智能製造,要有IoT物聯網架構,牽涉很多軟硬體,很多互動須有很好的整合設計。包含從機台到感測、溝通、營運。

過去生產線只看三件事,P是產出和物料系統,Q是品質、設計、製程,第二個P以前在看人。現在則變成PQM,第三項變成M、看的是機器。

機器以前是人負責做管理、做調校,把各種資料匯入到機台。現在做自動化,機器最怕故障和適用性,必須設計一套方法、適用愈多機種愈好。

因此初期在硬體上花最多力氣。硬體產品很多,為了做到都能適用,要先做製程合理化。將每廠的不同製程盤點後標準化,再做模組化,再做自動化。硬體還要有感測裝置,搜集足夠數據,接著要有平台讓數據交換,過程繁瑣。

智慧自動化是要讓現場人員的操作簡單化。如今有些產品示範線已能做到刪減九成直接作業人員。

台達有研究中心分析軟體數據,持續改進智能製造的部份。除了自己內部推廣,現在進而對整個產業服務,希望跟客戶一起成長。也和學校合作,以往領域多半在電力電機,現在朝向智能製造、感測技術、影像分析、大數據分析、和知識管理等。

新事業剛開始起步,未來還有很多延伸空間。內部已推行兩年,接下來對外提供服務。預計2018年開始針對電子業的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相關網址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1514

新聞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