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區航太工業同業公會
Taiwan Aerospace Industry Association

漢翔董事長廖榮鑫:航太業面臨「飛魚困境」 投入智慧製造是必經之路

2018/10/22

2018-10-22 物聯網

目前全球天上飛的12萬架客機中,有九成都有漢翔製造的零件身影。身為國內航太工業龍頭,漢翔董事長廖榮鑫表示,未來航空市場需求將呈現數倍成長,迫使飛機製造要提升十倍難度才可以同時達到「品質、效率、成本」等航太製造三高條件,因此投入智慧製造更是我國航太供應鏈的必經之路。

提到漢翔未來的發展策略,廖榮鑫表示最重要的三大主軸分別聚焦於國機國造、智慧製造與供應鏈整合。這三件事與未來全球航空產業的變化息息相關,一來市場需求的數倍成長牽動航空製造的難度提高、二來產業結構也迫使製造商必須提出應對之策,廖榮鑫認為,航太產業投入智慧製造絕對是必經的過程,而台灣現在走得還不是很踏實,更是不能落後。

日前漢翔航空董事長廖榮鑫接受DIGITIMES專訪時提到對國內航太產業的看法,他認為台灣航太產業現在面臨「飛魚困境」,所謂飛魚困境其實來自三年前一段小插曲。在漢翔決定投入智慧製造之前,某天廖榮鑫的朋友給他看了一段飛魚在海面上飛行的影片。他看到飛魚不斷奮力衝出海面的姿態像極了台灣航太產業的市場地位,因而有所感觸。

他形容,飛魚的跌跌撞撞,就好像台灣的航太產業並沒有想像中穩固,雖然重要,但卻走得不踏實。尤其從成本結構來看更是嚴峻的考驗,他表示,目前台灣航太製造的原物料有99%都是進口,而製造成本中則有逾50%的比例剛好就來自原物料,人力成本則約佔30%,然而最終可控制的成本僅有15%,這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成本結構。

再從市場面分析,廖榮鑫表示,未來全球商用客機的市場需求,預期在20年內達到3.5萬架到4萬架。波音與空巴過去花了42年左右的時間才各自擁有1萬架飛機,如果按照過去的飛機生產模式繼續發展下去,顯然市場將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光是目前市場上已下訂單的飛機需求量已經來到1.3萬架,如果以現有的產能來說,必須花七到十年才能生產完成,「但市場早已經無法等待!」廖榮鑫說。

以過去飛機的生產效率來看,如果要達到市場預期的目標,在生產效率上就必須比以前提升四倍,而常常遭鳥擊損壞的引擎屬於飛機消耗零件,因此需求量比飛機本體更大,製造效率需要提升五倍。

市場需求迫在眉睫,為此製造商只能提高生產效率。但飛機製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廖榮鑫說,為了迎合市場,未來飛機製造至少要提升十倍難度才可以同時達到「品質、效率、成本」等航空製造的三高條件。提高製造效率的同時,但又必須穩固品質,畢竟飛安關乎人命,最後則是降低成本。

航太製造的三高條件,也奠定航太產業必須走向智慧製造這條路,而台灣的航太供應鏈同時遭市場與環境雙面夾擊,更應該如此。從國外的例子來看,為何德國、日本的智慧製造發展先進?廖榮鑫說,像德日都屬於人力成本比較貴的國家,而他們在發展智慧製造時,就會考慮如何降低劣勢。

因此國外廠商就跟機械業者合作,採用客製化的工具機進行加工,透過客製化機台一次可加工十片板料,但台灣工具機一次只能加工一片,從製造效率上就比別人落後了十倍。雖然這些國家人力成本昂貴,但從製造效率的提升著手,就能透過投資智慧製造讓生產機器變得更聰明,透過工具機的效率以換取人力成本的降低。

相關網址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id=0000545039_9CKLUXYA4DI04C8LZJZ1Q